当前位置:
首页
> 工作之窗 > 基层风采
示范点巡礼⑦史家崖村:党风正 带来民风淳
发布日期:2018-06-11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莱芜日报记者?孔浩 通讯员 李晨

?

史家崖村东与淄博市博山区接壤,是我市最偏远的村庄之一。这个只有387口人的小山村,被评为全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。小山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何备受青睐,5月18日,记者来到史家崖村寻找答案。

“党员带头,啥事都好干!”

5月18日一早,在村民宋道义家,党员宋元亮正在义务帮忙改厕。“已经干了三天了,我们村地下都是岩石层,工作量比较大。”宋元亮一边擦汗,一边介绍,“但是改厕是好事,能方便老百姓。”

自去年起,史家崖村村“两委”开始推进农村改厕工作。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不太习惯,一时接受不了。村“两委”召开党员会,决定实行党员包户开展动员,28名党员开始挨家挨户做动员。

党员宋元亮也包了10户,宋元亮琢磨半天——“给村民解释半天不如先做出个样板”。宋元亮率先在村里完成改厕,邀请村民来他家参观。看到实实在在的方便,不用宋元亮多说,村民主动接受了改厕。于是,热心的宋元亮扔下自己的工作,义务到村民家帮忙,所承包的家庭全部完成了改厕。

“在我们村,不管什么事,只要党员带头做了,群众肯定就跟上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宋元正说,“为啥能一呼百应?因为党员就是标杆,回顾史家崖村的历史,党史就是村史,正因为有一代代的党员,全村老少才能过上幸福日子。”

多年来,村集体没有收入,党员就带头集资。无论修路治水,植树造林,党员们你100,他50,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600多米的进山水泥路修好了,1000多亩的荒山变成了森林……只要事关群众利益,全村党员始终拼在前,一名名党员的光辉形象融进群众心里。

“事关群众利益,必须‘锱铢必较’”

为解决吃水问题,2016年,村“两委”决定打一口140米深水井。打井时,由于施工难度大,打井队一直干到凌晨12点半,打到130米,井里终于出水了。

这时,打井队就和村里负责工程监理的村“两委”成员宋元森商量,“已经出水了,天也不早了,你看我们就这样吧?”

“说140米,就必须打140米,少半根指头都不行。老少爷们让我监理,就必须负责到底。”在宋元森的坚持下,直到凌晨2点多打完140米,打井队才收工。村民听说后,送给宋元森一个响亮的称号:“铁面无私宋元森”。

“我觉得,村干部不是官,是百姓的领头人、负责人、跑腿人。要为民办事、为民担当,光明磊落,就能当好一名村干部。”宋元正在今年的工作日志扉页上这样写到。

按制度、讲规矩办事已经成为史家崖村“两委”的自觉,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,村“两委”都“锱铢必较”。严格按照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落实民主决策,村级重大事项都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。按时公开党务、村务、财务,不断规范公开制度,自觉接受村民监督,推动村里监督管理规范化。严格执行两委干部“民主季度考核评议”制度,每季度由党员、干部与村民代表对村“两委”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廉洁自律等工作情况作进行评议,村班子和班子成员民主评议结果计入年终考核,与年终绩效工资、两委干部调整直接挂钩。

党员是“第一身份”

翻开村“两委”办公室的档案柜,有一叠手写的文稿意义非凡。“这是我为村里离世党员撰写的生平,看到这些,我就想起与这些老党员一起奋斗的日子。”宋元正解释说。

“把追悼会办成一场党性教育课”。为鼓励教育党员,传承党的信仰,史家崖村坚持为去世党员举行追悼会,教育后人向老党员看齐,树立党员的自尊和信仰。截至目前,已经为9名离世党员召开追悼会。

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,对史家崖村每一名党员来说,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纲领。每一名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这个“第一身份”,包户包人,上门为群众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不计其数。

在党员的引领下,史家崖村始终坚持以良好的党风带家风,倡树良好的村风、民风,20多年来,全村无一村民上访,更无集体上访,未出现一例刑事犯罪案件,全村村民和睦相处,安居乐业。

【记者点评】

风成于上,俗形于下。党风与民风紧密相连,相互影响。党风是前提,决定着民风。没有好的党风,就难以形成好的民风。

在史家崖村,记者能够从每一名党员身上感受到作为党员的自豪感与责任感。事事党员干在先,时时党员冲在前,而在利益面前,却是群众优先,党员靠后。史家崖村的党员用行动生动阐释了“党风正则民风淳”。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